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热门 >  >> 正文

娱乐脱口秀 | 作为隐喻的马戏团|热点聚焦

来源: 周到上海      时间:2023-06-30 08:19:32


【资料图】

最近一段时间,我们在社交平台上总能吃到各色大瓜,一时间真假难辨,但有一个现象不知道有人注意到没有,就是这些“瓜”的形态和成色几乎是照着我们对文娱圈根深蒂固、非理性的幻想而存在的,就好像是冥冥中有一种算法算出了异色的传闻就应该是这样,人物、细节还有剧情也并没有真正超出民间想象的边界,我觉得未见全貌,就不要就事论事进行精准点评吧。一直以来都有翻看旧电影的习惯,也是在最近,突然发现有三部美国电影不约而同地触及到一个有趣而犀利的隐喻,就是“马戏团”现象。

第一部电影是去年的《巴比伦》,导演达米恩.查泽雷闻名全球的代表作就是关于好莱坞黄金时代童话的《爱乐之城》,而这一次他将镜头对准了早期好莱坞从默片时代向有声电影转型的横切面。1926年的洛杉矶,电影开始就是一场紫醉金迷、放荡狂野的派对,里面的人们肆意扫射自己的荷尔蒙和欲望,却没有人注意到有一个女孩因为无知而猝死,如何偷运她离开现场了,男主人公想到了这样的招数,把邀请助兴的马戏团大象从大门放进来,大象横冲直闯,现场的气氛嗨到顶点,只要不被踩死,就是赚到了最极致的欢乐。人们不关心谁是受害者,谁害了她,只享受违背理性的感官刺激。这一段场景也符合社会心理学中经常引用的比喻,“房间里看不到的大象”。

第二部是2021年的《玉面情魔》。故事也是开始于马戏团,人们花钱走进篷子里,要看的是一个怪人如何生吞活剥一只家禽,越怕越爱看。他们相信怪人天生如此。但事实上,怪人只是刚从战场回来的可怜酒鬼,被马戏团老板诱惑,喝下一杯药酒,被许诺只要短暂地扮演怪人就能吃上饭,但是酒鬼希望将短暂变为永久。故事的结局是在贫民区长大,“牙齿缝长得整齐”的英俊男主被贪恋推向绝望的深渊,留着眼泪和鼻涕也是对着马戏团的老板说,原来我天生注定是要成为怪人的。

最后一部就是2017年的《马戏之王》,故事的主人公原型是“马戏团鼻祖”P.T巴纳姆,公关关系史最黑暗时期的代表人物。1881年,他创造了号称世界上最大的“玲玲马戏团”,团里充满了各种奇葩:拇指将军、暹罗双胞胎等等,他信奉的传播信条是:只要有人听就是好事,生前曾经洞察人性并说出来:每一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在电影中,黑暗的传播故事又经过了一层消费主义的滤镜,被改写成众生平等的普世童话。

三部电影中出现的“马戏团”元素,无不是人性隐秘真相在世间光怪陆离的投射,镜中人享受着最璀璨的光照、最汹涌的掌声和欢笑,也必然要承受着扭曲、诱惑、灵魂被分裂、被碎片化。只要走进马戏团的场子,看客和演员实际上都在被一把无形的鞭子抽打,在互联网的今天这把鞭子应该就是流量,不管真实的生活中发生了什么,这一刻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入戏,相信你看到的听到的,哪怕它多么匪夷所思、违背常理,重要的是人们觉得自己获得了虚妄的快感,并且暗藏心意:要不再来一次?

标签:

广告

X 关闭

广告

X 关闭